巴蔓子评价

来源:优选百科   编辑:山里人   发布日期:2020-10-10   字体:【  
【文章摘要】巴蔓子评价,重庆忠县,拥有悠久历史的一座城,在唐朝时期被赐名忠州,一个“忠”字,让它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以忠字命名的城市。在现代化的城市内,忠县忠文化的发源地就座落在这条老街上。

  重庆忠县,拥有悠久历史的一座城,在唐朝时期被赐名忠州,一个“忠”字,让它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以忠字命名的城市。在现代化的城市内,忠县忠文化的发源地就座落在这条老街上。

忠州巴蔓子将军

  这条老街里,有两处非常明显的标志,其一是“巴蔓子刎首留城处”纪念碑,巴蔓子这个历史人物,已成为了忠县的一种精神象征。

巴文化:“忠勇信义”血染成

  巴人是天生的武士,剽悍而充满血性;巴人是强大的征服者,血脉里流淌着桀骜不驯;巴人是一个用战斗书写历史的民族,他们骨子里镌刻着阳刚和勇毅。

  历史上,巴人披坚执锐,慷慨而歌,用献血铸就了“忠勇信义”的精神特质。

  巴蔓子,也叫蔓子,巴蔓子为古巴国忠州(今重庆市忠县)人,是东周末期(约战国中期)的巴国将军。约公元前4世纪,巴国朐忍(今万州一带)发生内乱,时巴国国力衰弱,国君受到叛乱势力胁迫,百姓被残害。巴国将军蔓子遂以许诺酬谢楚国三城为代价,借楚兵平息内乱。事平,楚使索城,蔓子认为国家不可分裂,身为人臣不能私下割城。但不履行承诺是为无信,割掉国土是为不忠,蔓子告曰“将吾头往谢之,城不可得也。”于是自刎,以授楚使。巴蔓子以头留城、忠信两全的故事,在巴渝大地传颂。

巴蔓子的事迹详见晋朝的常璩《华阳国志》:

  周之季世,巴国有乱。将军蔓子请师于楚,许以三城。楚王救巴,巴国既宁,楚使请城。蔓子曰:“籍楚之灵,克弭祸难,诚许楚王城,将吾头往谢之,城不可得也!”乃自刎,以头授楚使。楚王叹曰:“使吾得臣若蔓子,用城何为!”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。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。

  也说是说,巴蔓子将自己的头割下来后,仍然没有倒下,而是“以头授楚使。”

   巴蔓子将军

刎首留城的忠义之举

  约公元前4世纪,巴国朐忍(今万州一带)发生内乱,时巴国国力衰弱,国君受到叛乱势力胁迫,百姓被残害,蔓子将军曾向楚国国君求援,并许巴国三座城池为酬。内乱平息,楚国使臣来求践约。他委婉、慷慨作答:“许诺,为大丈夫之言。然,巴国疆土不可分,人臣岂能私下割城。吾宁可一死,以谢食言之罪。”言毕,自刎,满座大惊,战士悲矣。

   巴蔓子将军

  使臣无奈,捧蔓子将军头颅归。楚王唏嘘:“如得此忠臣,又何需几座城池。”遂以上卿之礼葬其头颅;巴举国悲痛,于国都厚葬巴蔓子将军无头之遗体。

  常璩楚国使臣没有完成接收巴国三城的任务,只得将巴将军的头颅带回国去复命。楚王听罢不禁深受感动,说:“假使我们楚国能得到巴蔓子这样忠勇义气的将军,又何必在乎那几座城池呢!”于是下令以上卿之礼埋葬了巴将军的头颅。巴国也为将军举行了国葬,其无头之躯埋葬在国都江州,任后人缅怀凭吊。

  巴蔓子的故事在后世曾广为流传。《宋本方舆胜览》就转载了《华阳国志》中关于巴蔓子事迹的记述,说施州迄今仍有巴蔓子庙,又说巴人“士颇尚气”,便显示了“有巴蔓子代节死义之遗风”的缘故。《大明一统志》也转引了巴蔓子的事迹,说楚“葬其头于荆门山之阳”,巴国葬其身于施州清江县都亭山。《蜀中名胜志》卷十九也记述说,忠州附近有蔓子冢,又说“巴王庙在州东一里,神即蔓子将军也”。

   巴蔓子作为巴族历史上最杰出的民族英雄,是巴族精神文化的象征,代代相传的英雄崇拜意识,使巴人及其后裔形成了一种仁义无私,而又勇猛无畏的民族心理机制。

  英雄总是受人尊敬的,当楚国使臣捧蔓子将军头颅归时。楚王唏嘘:“如得此忠臣,又何需几座城池。”遂以上卿之礼葬其头颅;巴举国悲痛,于国都厚葬巴蔓子将军无头之遗体。

  民间传说中的巴蔓子将军,既是忠勇爱国精神的化身,也是中国西南地区人民重义气,讲诚信,护国爱民,舍生取义传统道德风尚的人格代表。相传三国时代,巴郡守将严颜被蜀将张飞打败,张飞要他投降,严颜就说:"巴国自古以来只有断头的将军,没有投降将军。"这让张飞深受感动,于是义释严颜。严颜所说的砍头将军就是巴蔓子。此后,巴将军传说一直在巴地经久不衰,其传承脉络如下:最早起源于战国时代,最初以民间口头文学方式流传。公元4世纪东晋常璩所撰《华阳国志》将巴将军传说收入正史,成为该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。

巴蔓子将军

  千百年来,巴蔓子将军以身殉国的英雄壮举,在巴蜀大地上广为传颂。唐贞观八年,太宗皇帝念巴将军的忠仁,改其故里“临州”为“忠州”,即现在的忠县。宋时,人们在忠州城内为巴将军建了一座祠庙,以供后世人瞻仰。

  “中国自古有断头将军,无投降将军”,这是抗战时期流传在重庆的一句人人皆知的话,巴蔓子的精神激励着我华夏儿女抵御外侮,也伴着川军数百万将士走向烽火连天的战场。他们抛头颅、洒热血,为社稷、为民族,同日寇血战到底,数十万巴蔓子的后代魂归它乡。正是:头断头部断,万古须眉宛然见;城许城还存,年年春草青墓门。将军精神永存!

诗人赞曰

  穹窿哉,蔓子墓,渝城颠,石封固。

  多少王侯将相陵寝穴樵儿,独此屹立两江虹势迥盘护。

  头断头不断,万古须眉宛然见。

  城许城还存,年年春草青墓门。

  君不见背弱主,降强主,断主之头献其土。

  又不见明奉君,暗通邻,求和割地荣其身。

  惜哉不识蔓子坟。

  (清 王尔鉴《巴蔓子墓》)

关键词:巴蔓子评价

转载请保留:https://www.uguu.com/article-135665.html

免责声明: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文章仅供学习交流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,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稿件涉及您的版权、名益权等问题,请联系fankui#uguu.com(#换成@),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!

欢迎投稿(原创文章换30元景区兑换券)